䗴类生活在海洋里,化石通常赋存于海相石灰岩中,经过风化作用,野外的䗴类往往突出于岩石表面。虽然只有米粒大小,但因数量多,分布集中,也比较容易辨认。但如果要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鉴定,古生物学家还需要做一系列工作。比如用实验方法挑选出䗴类化石的个体,或者把含䗴的石灰岩切成符合要求的薄片,然后借助显微镜观察䗴的内部结构。镜下的䗴类身体呈蜂窝状的小格子,有隔壁、房室、旋壁、旋脊、旋轴等构造,䗴类依靠这些构造维持新陈代谢及运动摄食,古生物学家则可以根据其结构及排列的不同,鉴别它们的属种关系,判定它们的进化阶段,再根据䗴类化石的组合特征、共生情况、延续范围、富集程度、形态特征等建立生物组合带,进而推断出化石所属岩层的新老关系,并进行区域地层的划分对比。

说到“䗴”这个字,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。“䗴”字绝对是个生僻字,就连《新华字典》都没把它收录进去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其实这个汉字的历史并不长,创造它的,正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李四光先生。他早年对䗴化石有着精湛的研究,尤其是中国北方的䗴类化石。1934年,李四光发表了《中国北部之䗴科》的论文,对山西太原市西山月门沟的有孔虫化石进行了研究,在采集大量微体化石之后,厘清了西山含煤区直至中国北部含煤区的石炭纪—二叠纪地层划分问题,并创造了“䗴”这个字,用来翻译拉丁文中这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,之后便一直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。

可能这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、两头尖,形似纺纱用的纺锤,而我国民间习惯称纺锤为“筳”,李四光便以此为据,在“筳”旁加个“虫”字,意为筳状之虫;也可能䗴类跟现在的潜水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比如外形都呈水滴型或纺锤型,运动方式都是利用气体压缩控制沉浮,恰好这几个字的字形又有几分相似,发音也就可以定为一样。这里要注意的是,“䗴”字和蜻蜓的“蜓”字不论在写法上或是本质上都是很不相同的。

小小的䗴类化石竟然有这么一番故事,您不妨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去找找这块有趣的䗴类灰岩标本。

版权申明

监制:康志帅、杨守红、马文、张剑锋

文稿:谢丽娟

播讲:史艺帆

责编:王君伟、李晓璇、尚恬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