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例2

老人喜欢收集一次性筷子,还有一次性塑料勺子和叉子等餐具。

<推断的原因>→扔了可惜、留着备用老人有可能觉得,还没用过的东西扔了可惜,留下来说不一定哪天就能用上,所以才会将这类物品收集并保存起来。

事例3

老人在散步时,每次都要捡白色的小石子回来。然后将捡回的石子放进花盆里,直到石子越积越多,完全遮住了花盆里的土。

<推断的原因>→对小石子有强烈的兴趣小石子、空罐子等这些小东西,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用处,但是老人依旧非常执着地收集时,可能单纯就是对这些东西有强烈的兴趣或喜好。

事例4

老人把家里放在浴室、厕所、厨房等处的毛巾都收集过来,放在自己的房间并叠放整齐。

<推断的原因>→老人喜欢收拾、整洁可能在老人看来,是在收拾房间,保持家中整洁。将某个特定物品集中在一处,会让老人获得“把东西收拾干净了”的成就感。所以,这种行为往往会重复不断地出现。

其他的原因

除了上面介绍的事例之外,还有各种其他的理由让老人出现收集癖。比如,不记得自己有这个东西,所以看到了就想占为己有;或者自己的某个心愿或目标无法达成,就将收集作为一种补偿行为来满足自己等情况。

所谓补偿行为是指,当本来的欲求无法实现时,通过改变欲求的内容并将其实现,而让自己得到满足的行为。比如:因为孤独而感到不安的老人,通过收集很多的毛绒玩具来排解自己的孤独感,让自己有安心感等,像这样将自身无法实现的欲求内容,替换为大量收集某种物品,从而获得满足感。

我们应该如何应对?

想必通过刚才的介绍,大家都理解了要想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应对,首先弄清楚老人收集物品的原因的重要性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,还是有很多人会感到措手不及难于应对。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才好呢?

症状显现时的护理

・不制止、不否定

不要对老人收集的行为或收集的物品表现出否定态度,是能够正确应对这种情况的前提。如果上去就说这不对那不对,表现出否定的态度,反而会招来老人的反感,有可能将行为升级到言语粗鲁、情绪亢奋等其他有攻击性的症状表现,造成认知症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进一步恶化。

・理解老人的行为

对老人来说,收集的物品是生活的必需品、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物品,所以老人才会去收集。学会尊重老人,从老人的角度出发,思考并理解老人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。

・帮助老人获得收集后的满足感,减轻老人的不安情绪

帮助老人把收集来的物品整理好,让收集的成果一目了然。老人看到之前零散摆放在家中各个位置物品集中到一起,知道数量已经足够了,也就自然不会再去想收集的事情了。此外,注意保证家中纸巾、厕纸、毛巾等备品充足,从而减少老人的担心和压力,也是减轻症状的一种方法。

・处理和回收时要谨慎

只要老人没有收集污物或危险物品或随便将他人物品据为己有,就没有必要强行处理或收回物品。如果未经老人的同意擅自处置,事后当老人发现自己的东西不见时,可能就会引发被盗妄想或被害妄想的发生,反而会进一步让老人对收集的行为或物品的执念加深。

如果老人收集的是变质的食物、污物等需要妥善处理的物品,并且难以得到老人的许可时,通过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,一点一点地去处理,处理时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神色变化。并且,还要注意要准备好新的物品去代替处理掉的物品。

分析理由时的要点

・老人在收集时的表情如何

・如何使用收集来的物品

・什么时间和什么情况下老人会收集物品

结合以上要点观察老人的行为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老人的收集物品的原因,以及通过收集获得怎样的满足感等信息。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信息,就能够尽量避免出现强行制止、训斥、随意处理等不妥的应对方式。

症状还未显现时的护理

・放慢语速,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老人沟通交流。

・聆听老人的话语,对老人表示关注。向老人传达周围人对他(她)的关爱。

・用心整理物品,让老人知道什么东西都摆放在哪里。

・避免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失败感(比如失禁等)。

就像有的老人,可能只是为了打发寂寞,才开始收集的行为。由此可见,呵护老人的心灵健康是非常重要的。在日常的接触交流中,尊重老人,聆听他们的话语,让老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重视,获取充分的安心感,可能也就不会出现收集物品的症状了。

另外有些老人基于以往的挫败和伤及自尊心的经历,从而开始收集纸巾、毛巾等物品,如果我们减少老人的失败体验,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症状的出现。

今天的内容是否对您有所帮助呢?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今天的文章有一些收获。老人大量收集某种物品,绝对不是无意义地收集毫无用处的物品。对老人来说,是在收集“生活必需的、属于自己的,同时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物品”,理解老人并尊重老人想法是非常重要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